【本科教学实践】鲁迅班厦门教学研习活动顺利开展

Body

11月2日到4日,中文系(珠海)开展了2020年鲁迅班教学研习团之经典作家现场调研。在系朱崇科老师、陈彪老师、贾智老师、杨蓥莹老师、郭超老师及陈必芳老师的带领下,中文系(珠海)21名鲁迅班学员前往厦门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教学调研活动。

此次调研,中文系(珠海)师生走访了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鲁迅纪念馆、现当代文学馆、林文庆故居、陈嘉庚先生故居等。行前,同学们围绕鲁迅读本进行了主题阅读;在调研过程中,同学们根据所读文献及现场体验,同老师就文本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通过此次调研,师生们系统考察了鲁迅先生在厦门场域中发生的转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厦门教学现场调研活动将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文学。

Image removed.

【第一组研习历程】

我们从东海海面架起的座座大桥穿梭而过,款步于幢幢中西融合风格的建筑之中,掠过纪念馆里那可供追忆的旧物,凭这一点残留的“人气”,把兵戈铁马的历史沙场下掩藏着的人性拼起,再往鲁迅、林语堂、陈嘉庚、林文庆等人光辉清冷的雕像投以好奇眼光。我们走过鲁迅踩过的路,漫想鲁迅在这温暖“孤岛”又会有何奇遇?

根据行前所读以及研学所见,我们第一小组希望通过将鲁迅在北京、厦门、广州三地的经历结合在一起,比较分析其斗争思想的复杂与变化。我们发现:北京的鲁迅压抑在各类势力之下,想要斗争却困难重重;逃离高压,来到厦门的鲁迅转而进入冷静隐晦期,是其沉淀但又更深刻反思斗争重要性的时期;奔赴广州,鲁迅的韧性斗争凸显出来。在此过程中,我们认识到鲁迅思想中所蕴含的复杂性与流动性,他的思想转变“不是一个压倒、乃至剔除另一个的绝对性胜利,而更多是多元并存下所占比例的更迭与升降”。同时,其思想虽然呈现复杂的流动性,但依然有不变的核心内容,如对个性尊严的捍卫,对韧性斗争的坚守,我们希望由此体会鲁迅对革命的深刻思考与其斗争思想复杂辩证之所在。

当置身于历史现场时,我们真正地认识到:鲁迅的创作与思想置身于复杂的场域和语境中,是不能被孤立看待的。“厦门鲁迅”何其复杂,在将实地考察所得与研究相结合的实践尝试中,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小组讨论的过程则是一个不断推翻、重建的过程,在与不同年级同学的讨论和思维碰撞中,我们突破了自己以往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Image removed.

【第二组研习历程】

在行前,第二组同学按照老师的指导阅读了《朝花夕拾》《故事新编》《两地书》《<两地书>研究》《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等著作,在研学实地走访中对鲁迅先生在厦门的文学创作时间线进行研究。

我们认为,鲁迅到厦门,是一种“逃离”,场域的转换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空间命题产生影响,这种“逃离”对自由的指向同时在作者的创作心境与文本的主旨上有所体现。另外两篇回忆性散文《琐记》和《父亲的病》,分别展现他思想上的寻路历程和对人性的探索。鲁迅在厦门生活的不快引发他的创伤回忆,而这种回忆不仅指向过去,还指向主体对当下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寻求。《藤野先生》创作的背后藏有鲁迅对留日学习时举足轻重的人生选择的再度思考。在厦门的鲁迅面临多项抉择,思索着事业之路和情感之路,他回忆体验当年的激情和历练,让自己的内心得到慰藉、寄托和鼓励,并希望振作起来重新上路。在《范爱农》一文中,鲁迅回忆当年辛亥革命,反思在1926年前后革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铸剑》主体部分在1926年10月写成,但没有具体日期,所以需要考察鲁迅身体的十月过程性变化。十月份,鲁迅身体在物质层面总体向好,逐渐适应厦门的衣食住行。在精神层面则逐渐变差,厦大中的“文人攻讦”逐渐浮出水面且愈演愈烈,鲁迅与顾颉刚、林文庆等人的矛盾也逐渐强化。环境变化给鲁迅身体带来的影响反映在《铸剑》中:“红鼻子”叙述直指时任厦门大学教授顾颉刚;传统反传统的复仇主题是鲁迅与传统文化的悖谬性存在体验的典型具化,受到了鲁迅与林文庆在传统文化上价值冲突的影响。而《奔月》体现鲁迅在厦门时的三重心境:陷入生存意义虚无的焦虑;爱情进展与迷茫的焦虑;被背叛攻击的愤怒与失望。结合《两地书》可看出其焦灼地将自己矛盾的内心予以完全呈露。

鲁迅在厦门居住时间虽然不长,但厦门期间的生活是他生命中的重要转折点之一。我们来到厦门,在具体的场域中,将纸上之文字与实地考察结合,有助于进一步解读鲁迅其人、其文。但是现代厦门林立的高楼,往往使得历史现场体验产生一种失真感。因此历史现场考察中,自然气候物候、传统民俗民风等依旧存续至今的场域构造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们最能给观览者带来历史既视感,成为把历史现场化,为观览者架起体验百年前鲁迅生存境遇的桥梁。

Image removed.

【第三组研习历程】

11月2日,秋高气爽,风和日丽,中文系(珠海)鹭岛研学之旅始于海浪声声之中。

带着对鲁迅先生的敬慕,研学团来到厦门,重返作家创作场域,感触颇深。鲁迅在厦门的创作环境如何?厦门对鲁迅创作有何影响?在文本中又如何体现?本次厦门之旅,我们希望为此寻找答案。

行前,第三小组的成员已经按照书单仔细阅读了《身体政治》、《身体意识形态——论汉语长篇(1990~ )中的力比多实践及再现》等书目。在亲临厦门大学、林文庆故居等历史活动现场之后,切实可感的文化环境让我们对书中的知识以及鲁迅先生的心路历程、行走轨迹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读有所感,见有所想,所以我们小组把研学活动的焦点聚集于鲁迅先生在厦门时期的创作转变,并结合此前阅读的书目,利用身体书写等方面的理论重点解读了小说《铸剑》中的“复仇”主题,旨在把握特定场域——厦门对鲁迅先生创作产生的影响。

思辨、讨论和实地考察沟通了复杂厚重的历史细节和意蕴丰厚的文学文本之间的对话,更给小组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报告虽然时间有限,但我们小组仍然在准备过程中收获颇丰。我们在激烈的讨论中碰撞思想,交流想法,也学会重新回到历史现场,从鲜活的情景中还原作家个体的心灵历程和写作心理。此次研学活动对我们而言,无论是前期准备,还是最后的汇报,都是一次难忘的学术体验。”

 

此次厦门“场域”的实地调研与体验,让老师和同学们通过纸上文字和历史现场的有机结合更好地认识鲁迅的人生历程,通过身处历史现场感受鲁迅曾经生活过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从而更好地想象和还原鲁迅的形象。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发挥学习主动性,与老师们深入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各位老师也用心给出许多深刻的指导意见,对同学们的预习准备、独立思考、报告展示等各方面都有全面的促进作用。

 

Image removed.